顯示具有 融合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融合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SS參加公開試

上個月SS順利地參加了IGCSE其中一門Mandarin Chinese的考試,這是按我們與學校商量的計畫。雖然不知道他的成績,但明顯地,SS在試後信心提高了不少。

這門要考四卷,考試範圍對他來說是相對比較容易,所以我們沒有申請特別的考試安排。他跟其他同學在同一個大禮堂考試,應考時間也是一樣的。

不過,為了讓他明瞭考試規則和模式,試前我們還是做了許多準備的功夫。一方面反覆地跟他講解考試時要注意的事項(例如:要保持安靜,就算看到其他同學的舉動,或自己想到什麼都不能作聲;做完後不能離座要檢查已做的……);另一方面就是按我們以往的操練方式做前幾年的試卷。不過因為今年的考試形式與往年有些不同,所以我做了不少模擬試卷給他做。

這種方式對SS是很管用的。本來老師擔心他在卷四作文部分不懂得分配時間。但讓他做了舊試卷、模擬試卷後,他熟悉了模式,再加上與生俱來對時間的準確感應,就能應付得來。SS自己大抵也明白重要性,所以給他試卷每次他都很認真地做。其他Year 11同學可以放假準備考試,SS因為還要上Year 10的課所以繼續上學、做功課。這兩個月來越發看到他的耐力。

考試前爸爸問他緊張不,SS回答: “No, just like doing past papers.”
考試那天,SS興奮地應考。監考老師說,SS坐在試場裡滿臉是  “well-prepared”的自信。

無論成績如何,孩子確實邁前了一大步。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高階思維

小女JJ上了中學後,成績很飄忽。她今年八年級了,除了因為大意, 在分析方面我們逐漸看到她的問題。

著名教育家B. Bloom 關於學習與思維發展的論述中,人的學習過程,先從記憶(remember)、理解(understand),才能應用(apply),然後進一步發展到高階的分析(analyse)、評鑑(evaluate)以及創造(create)。高階思維要求的是具良好的判斷與解難的能力,乃致慎思明辨(critical thinking),這方面老師只能啟發難以教學生們。然而,這些卻是自閉症學生最難掌握的。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與評估,主要側重記憶、理解,大部分高功能自閉症/亞氏保加症學童都能應付,尤其是他們許多擁有很強的記憶力,初小時成績甚至會比一般學童還好。不過,到了高小後期及初中,需要應用所學知識時,部分已經出現困難。如果應用是相同模式的,他們還可通過反覆的操練來學懂運用,但是只要稍為改變形式,他們可能就會不知所措了,因為他們概化(generalization)的能力較弱。

SS的問題就更顯著,他是典型自閉症的直線思維。比如數學,如果是單一範圍的題目,他可以應付;但是一旦題目需要他選擇不同的數學技巧工具來解難,他便不懂,或者他乾脆不理。

發展高階思維是高中以致大學課程的範疇,自閉症學生可否應付,恐怕還是要老方法:能不能加強他們在這個階段的學習動機----若是自閉症人士感興趣的,他們反而比任何人更能鍥而不捨地鑽研。


據說好些科學家、發明家、大學教授有高功能自閉症/亞氏保加症特點,大抵他們就是對科學/學術感興趣,從而開展了高階思維。


2015年3月7日 星期六

從輕度智障到智力中下:SS的進展

SS準備入小學時,前後做了兩次的智力評估。第一次由私人就業的教育心理學家做,當時的評估SS的智商大約60,屬於輕度智障;語言發展嚴重緩慢,不到三歲。半年後在政府的兒童體智能中心做評估,也確定SS是輕度智障。按教育心理學家的建議,SS需要到特殊學校就讀。

不過,我們考慮再三,去了不同的學校參觀。覺得孩子在特殊學校雖然安全,可是也侷限了他可能的發展。況且自閉症孩子需要加強社交方面的訓練,我們相信以融合教育模式,SS會有較多機會跟一般孩子交往,這更有助於他的身心成長。因此最終找了普通的國際學校給SS就讀,同時在家裡繼續用多種的訓練方法教導、幫助他。

最近因SS將要參加IGCSEO Level中文科考試(這是我們跟SS學校商討後的計畫),為了向當局申請考試時的加時安排,SS必須再做了一次正式的評估。結果,SS的認知發展顯示他不再是輕度智障,而是上升到Borderline Low Average水平之間。他的最大問題在於注意力很不集中,而且對於閱讀理解(comprehension)還是有困難,非語言測驗的分數與語言類分數差異很大。這也是自閉症孩子典型的特點。


這個結果印證了SS的進展,其實也是我們估計之內。我們一直深信:只要提供各種機會,孩子會發揮他/她的潛力!當然SS還是有顯著的學習障礙,生活上仍要面對各種挑戰;但我們依然相信,他的未來會有其他的可能。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不能承受拒絕的亞氏保加症男生

晚上ZZ的媽媽打電話來求救,我們才知道ZZ前一陣子曾兩度在學校企圖自殺,原因是被喜愛的女同學拒絕。ZZ是亞氏保加症孩子,跟SS自幼稚園起同校但低一級。我們看著他成長,半年前他媽媽才告訴我們ZZ的各方面發展良好,沒想到這幾個月出了這麼大的變化。

一直聽說亞氏保加症孩子的情緒問題,在青春期尤其是個大挑戰,ZZ的情況正是如此。他向來是比較平和的男孩,智力頗高,學業成績不錯。但據他媽媽說ZZ這半年來屢次犯事:打架、跟著女同學以致被人家家長投訴、被女同學正式拒絕後,兩度在上課時企圖自殺……。學校只好要求ZZ從復活節假期後停課,並且需接受精神科醫生的藥物治療。

顯然,由於ZZ以往的問題不在於情緒,所以早期他沒有接受過情緒管理/行為認知方面的訓練。智商高卻不懂得如何處理挫敗,因而被拒絕後做出激烈的反應。

ZZ希望上學,父母卻打算按醫生的建議替他轉校,以免他再受相同的環境刺激,所以問我們有無其他比較包容的中學。我們會盡量打聽,但也坦白告訴她轉校極不容易。無論是本地學校或國際學校,除非他們不想如實報告孩子的情況,否則絕大多數學校都不願意錄取有「情緒問題的學生。可是若不讓學校知道孩子的問題,孩子轉校後的適應會更困難;如果有問題發生,學校也不能適切地處理。何況自閉症光譜的孩子都不容易適應轉變,ZZ下學期升上Year 10,高中的課程、學習模式更加不同,轉校會否令他的情緒愈發受影響?

ZZ的父母陷於兩難,我們勸他們一方面多跟現校溝通,看看若ZZ原校升讀,有否其他安排可以幫助他。另一方面也需跟ZZ談,令他清楚明白各種行為的後果。還有請跟進ZZ個案的專家訪校,提供可行的建議給學校參考。


此事令我對小女JJ的青春期發展有所警惕,然而該做的我們都已做了,也只能「見步行步罷了。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少年SS的煩惱


大兒SS向來是個快樂、簡單的孩子,最讓他煩躁的主要是某些聲音,例如:妹JJ的尖哭聲,洗衣機高速乾衣時的聲響……。從前教他表達/分辨基本的四個情緒:開心/高興(happy)、傷心/不高興/難過(sad)、憤怒(angry)、怕/驚慌(afraid),都費了好多功夫,因為他大多時候只表達“happy”, “sad/not happy” ,要分辨 “angry”, “afraid”就較難做到。[1] 多年來雖然經過反覆的教導,但他對於複雜一點的情緒還是不太理解。

不過,最近SS主動、慎重地向我們表達 “I'm worried about the IGCSE exam.” 還拉了爸爸談心,說怕自己應付不來。我們只是莞爾。SSYear 8時參加戲劇公開試,Year 9時參加全港普通話朗誦比賽,事前絕不會感到緊張或擔心,也因此他從不恊場,反而獲得佳績。但這次他能主動地表達憂慮,我們還是樂見這成長的表徵。

其實,按我們跟學校商量好的計畫,SS明年只會參加IGCSE 中文第二語言一門的考試。這是大家都認為SS最有能力應考的科目。由於學校要Year 10的學生準備好心態,近來老師們多次提醒學生要溫習功課,假期後還要參加Mock Exam;大抵許多同學都在談論考試的事,SS也終於理解憂慮了。

當然,我們還是要幫助SS的。一方面爸爸跟他解釋人必須離開Comfort Zone,面對挑戰才會成長;另一方面,我們找了過往的考卷給他試做,從而建立他信心。

親愛的SS,不用怕!像以往一樣,爸爸媽媽老師們一定會在你的身旁,鼓勵你、幫助你一步步攀上高峰!到時候你會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的!





[1] Howlin, Baron-Cohen & Hadwin 在他們的書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 Mind-Read: A Practical Guide (John Wiley & Sons Ltd., 1999)中指出,原來要從日常生活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掌握情緒、信念、期望及意圖,並作出適當的反應,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一般的孩子不需要刻意教導,就能發展出這種能力,但這方面卻是自閉症孩子的盲點。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我沒有自閉症!


我沒有自閉症!


“I don’t have autism. I don’t need support.” JJ突然跟ABA老師說。

老師很奇怪為何JJ會出此言,再三問她,她才透露是哥哥SS同班的一位同學,告訴她SS有自閉症。

老師連忙跟我說,問我們有沒有與兩個孩子談過自閉症或類似的話題。其實我們從未跟兩個孩子解釋過自閉症。他們或許在日常生活中聽見我們提起,但我們並不曾說過他們有此問題。我們覺得一個標籤並不重要,要緊的是我們如何面對困難,幫助SSJJ克服他們的障礙。故此我們認為孩子們至今仍不需要知道這個標籤。雖然JJ曾經問過為什麼每半年要去醫院見專科醫生,我們只說他們有些地方仍有困難,例如JJ的情緒控制,所以父母、師長、同學、醫生等都在輔助他們。

於是我跟JJ說:「Autism表示有些人在一方面也許有特殊的天分,在另一方面卻可能有困難。就像動物有不同的名稱,代表牠們有不同的能力。馬跑得很快,但不能飛;小鳥能飛,卻不善跑。花兒有不同的名稱,也有不一樣的顏色、芳香,它們卻都美麗。」

JJ極喜愛動物植物,希望她明白這個比喻。她聽了只是點點頭,可是不肯再講什麼。我只好請ABA老師找機會再問個明白,了解SS的同學為何會對JJ如是說。

JJ結果把由來寫下。原來她問SS的同學為何SS現在本應Year 10卻去上Year 9的數學課。JJ曾經問過我們好幾次,我們不欲令SS不開心,只是簡單地說每個人的學習都有不同的步伐:有些人快,有些人要慢些。沒想到JJ不滿意這答案,乾脆自己去問SS的同學。

然而,根據JJ所寫,SS的同學其實給了JJ一個很有分寸的答案。他說:「SS有自閉症,所以對一些課題常會誤解。Year 10的數學課對他現在來說可能太難了。」

甚感安慰!外子於SS剛上中學時,曾特地去學校的週會,給學生們介紹自閉症與特殊學習需要。看來SS的同學們聽到了、記住了。當然這也反映學校的融合教育辦的好,令一般的學生懂得理解不同。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融合教育——我們能借鏡台灣的經驗嗎?


融合教育——我們能借鏡台灣的經驗嗎

香港的融合教育推行得不理想,是政策上的不足。香港雖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殘疾人士權力公約》的締約地區,卻一直無完整的法律保障本地每一個孩子,無論是否有特殊需要,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權利。

然而看看我們鄰近的台灣,她雖不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殘疾人士權力公約》的締約國,但在保障身心障礙者的教育權利上,無論是法規、政策、實施,都比締約國的中國大陸或香港,做得扎實,更有成效。真讓我們這群家有特殊兒的香港家長羨慕不已!

今天我們到城市大學,參加了由「特教平權」主辦的研討會。會上從台灣來的四位家長組織領袖/義工,分享了台灣的經驗:從當地各個障礙者家長組織如何倡議、推動立法修法,以致監督各縣市訂定、執行相關的政策;還有台灣的《特殊教育法中的特點,都一一介紹,令我們大開眼界。

台灣的第一章總則第 1 條:「為使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之國民,均有接受適性教育之權利,充分發展身心潛能,培養健全人格,增進服務社會能力,特制定本法。」一句「健全人格」,真是可圈可點!其中一位家長領袖郭馨美女士就特別說明:這一句是整個法規的精神,確定了身心障礙者不應是依附的,特殊教育不是福利性的;而是每個人都有權利接受適切的教育,培養出健全人格,服務社會能力。這一點不單只社會要接受,身心障礙者家長也要明白。

1984年立法,先後經歷了五次修正,越來越全面,從資優、身心障礙者的類別;到法規實施的細節,各持份者如何參與監督;為SEN學生設立的通報系統/轉銜輔導;從幼稚園到中小學的融合班/特殊學校組成、以團隊合作方式對身心障礙學生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IEP);乃至高等教育階段的學校,須為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學習及發展,訂定特殊教育方案實施,並得設置專責單位及專責人員……等等都照顧到。當今天提倡人人都應該終身學習的時候,台灣有特殊教育需要者,也能享有同等的權利。

三十多年前台灣的特殊教育老師家長,要來香港取經;三十多年後,卻輪到香港要借鏡台灣。台灣能有今天的成績,這條路不是輕易走出來,當中一批又一批家長的積極參與,功不可沒。郭馨美女士說了一句話:「我們當時是想,既然我們沒有能力離開這裡,就要想辦法改變它、改善它。」

香港的家長們,我們要怎樣做呢?



********************************

「特教平權SEN RIGHTS」由幾位家有特殊需要孩子的家長/家人組成,目的是通過教育、出版、文化、社會參與等活動,維護特殊教育需要人士,接受優質教育的平等權利,以確保他們的人格及身心潛能,得以充分、全面地發展,增進他們服務及參與社會的能力,促進社會共融。
www.senrights.org.hk
https://www.facebook.com/SenRights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融合教育:我們的信念

融合教育:我們的信念



上一次跟中學校長會面討論SS申請該校的事,校長曾經問我們對SS六年中學的學習有何期望?將來會不會參加公開考試?中學的課程跟小學的分別很大,科目多,學生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老師,接受許多新的挑戰,SS能跟其他同學一樣上課學習嗎?如果勉強把SS放在課室內,對他是否最好的安排?當時我們很坦誠地告訴他:這些問題我們還沒有想過,我們很清楚SS目前的能力限制,但也明白自閉兒的發展差異可以很大。SS未來的路向,我們只能務實地、按著他的成長步伐一個個階段調整。

但是我們明白:如果要學校接納SS,我們也必須很清晰地描述我們的期望,我們希望學校能提供給SS怎樣的教育。經過兩個星期的深思,外子把我們的理念整理出來,供學校參考。

以下是內容重點(原文是英文,我翻譯成中文),跟大家分享:

****************************

校長鈞鑒:

SS的福祉向來是我們最關心的事,作為父母我們一直尋求最合適的地方、教育模式,希望他可以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以下簡列我們的期望:

融合(Inclusion)

融合是接納與尊重差異,是我們所深信以及渴求的。我們希望看見SS雖有特殊需要,但他會被一個友善的社群所接納。在這裡他知道自己會被尊重,在這裡他可以一展所長並且有信心地參與,在這裡他可以與其他同學一起生活學習,就像他在小學時一樣。

自從SS被診斷患自閉症以來,我們盡最大的努力提供一切,幫助他與世界溝通,也幫助世界理解他。我們相信融合不單只是正確的態度,也是最好的教育理念。這世界正邁向更包容的文化,融合是全球的趨勢。一個小型、以社區為基礎、鼓勵參與、友善的學校,能為融合教育提供最佳的土壤。

我們明白中學教育跟小學教育很不同,它的課程所涵蓋的內容既深且廣,而且以參加公開試為目標。這些要求與期望,對SS來說將是巨大的挑戰。然而,目前我們不知道SS在這條路上能走多遠。可是,除天父外有誰知道呢?但是我們一如既往對此抱著開放而務實的態度,也會盡一切力量幫助SS提升他的能力。我們會跟他並肩同行,一步步向前邁進。我們的信念是:SS在主流學校接受融合教育能同時獲益於機會與挑戰,這是他在其他形式教育不會得到的。融合教育能帶來顯著的發展以及認知上的躍進。這個信念是我們在SS五年小學生活中的體驗,也是其他國家的融合教育經驗所得(例如European Agency for Development i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的比較研究)

伙伴(Partnership)

我們體會需要處理現實的問題,這包括課程、教學方式,以及學校的特別支援。我們的看法是需要採取一個雙軌的方法,一個架構與一系列的策略:(1)家庭與學校合作;以及(2)根據學校的課程釐訂個人化的教育計畫。我們將與學校緊密合作,正如我們五年來跟小學配合無間。這種伙伴方式已證明行之有效:

l   父母全面的支持

l   一個包容、接納、友善的學校與社群(包括特別老師)

l   一個影子老師/教師助理

l   家裡提供其他的訓練、治療、補習

除了以上所述,針對課程與教學的需要,我們也會尋求其他支援(包括教育心理專家、融合教育專家等)

我們還需要跟學校、專家通力合作,以處理下列幾項:

l   根據學校的課程釐訂個人化的教育計畫

l   根據主流課程範圍,為SS訂定不同的目標與準則

l   重新建構學習進程

l   按為SS訂定的目標與準則另訂評估形式標準

我們很清楚SS的限制,但也欣賞他的長處和天賦。這些將是我們用以發展他全人的基礎,也是貴校的理念。盡管SS的路程跟其他學生有些不同,無論如何,我們將全力支持貴校與老師們。

希望(Hope)

上述是我們的想法與期望,以及SS中學教育概括的方向和計劃。然而,我們絕不會以此影響貴校的辦學方針與理念。貴校是一所新的學校,也是我們的首選,不單只是貴校與SS小學的聯繫,最重要的是貴校的理念與我們相同。

我們和SS均懇切希望,SS能夠跟他的小學同學一塊兒加入貴校家庭。SS跟他們經過五年的小學生活,早已建立了友誼,成為他們的一分子。我們殷切盼望他們能夠繼續成長,互相學習;共同體驗生活,跨越難關!正如幾個月前,他們相互扶持,成功地克服了外展訓練營的挑戰。

校長請讓SS跟他的同伴,一起譜寫生命的贊歌!



SS的父母 敬上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融合教育--成功的因素

融合教育--成功的因素



融合教育要辦得成功,有何因素?根據專家所言:

首要是教師能力的培訓。要有效推行融合教育,所有普通的教師都應該對特殊需要學生的教育需求有所認識。最理想的是在師資培訓課程內已包含有關內容,這樣一般教師入職時,已有基本的能力在普通教室內教導特殊需要的學生。當然這些教師仍需要特別教師的輔助,而課室也需配備設施讓肢體殘障的學生可以就讀。

其次是要因材施教。融合教育不僅是將特殊生安置在普通班內,還要透過不同的教育方式,讓特殊生在普通班中充分地適應與學習。因此,教學方法必須是以孩子為中心。通常接受融合教育的孩子可分為四類:(1)孩子只有很輕度的障礙,普通的教師只需基本的訓練就可以處理;(2)孩子有輕至中度的障礙需要輔導服務;(3)孩子有中度/較嚴重障礙,需要特別資源以及在學習上需要定期的協助;(4)孩子有較嚴重障礙需要特別教師預先/直接關注與協助教導。因而,在融合課室裡必須按不同特殊生的個別需要,調整教學策略。例如第四類孩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特別教師的照顧。為了讓特殊學生能參與一般學生學習,在課程的安排上也需作一些特別的安排。

第三是各種人力、教材資源的交換與分享。這需要政府以及相關機構例如學校、醫院、提供服務的團體、專家醫護人員、甚至傳媒等通力合作。專家認為,融合教育應該是整個社區參與的計劃,其推行的素質如何,端看這些機構參與及互動的程度。

第四是父母的參與。理想的融合教育課程必須有父母的高度參與。父母及相關的壓力團體對提高融合教育的素質至為重要,同時也能推動社會上對殘障人士的接納。

第五是增進孩子對孩子的學習。雖然特殊學生需要普通教師及特別教師的教導,但是一般學生與特殊生之間相互產生正面的影響,則更為顯著。事實上,在某些學習範疇,一般學生是特殊生最佳的導師,他們在教導過程不但增強了自信,也加深了自己對該學科的認識,因而大家都能獲益。

最後,給特殊生的課程必須是構成整體普通教育系統的一部分。如前文所說,理想的融合教育是全體普通教師都有基本的能力處理特殊生。此外,特別教師也是所有學校不可或缺的。要融合教育成功,特別教師也應該納入普通教育系統內。



上述是專家的研究心得,我們若以此為準繩,就可知香港的融合教育遠未達標。然而,融合教育能否辦得成功,社會對特殊需要孩子的接納與包容更為重要。一位本港教師就曾慨歎:縱使該校有理念也有相關配套設施合資格教師,推行融合教育仍是困難重重,而最大的阻力是來自主流學校的家長對特殊生,以及融合教育的誤解。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融合教育--理念

融合教育--理念



最近因為大兒SS升中學的事,我們翻查了一些資料,對融合教育的理念有更明確的認識。

近年來社會所提倡的「融合教育」不是「統合」“Integration,” 而是指「全納」  “Inclusive” 分別在於前者只是讓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回到普通學校就讀,而後者是指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在入學時已被接納入主流教育中。簡單地說,前者是要特殊需要學生適應普通學校,後者則是學校作出調整以符合所有學生的需要。

融合教育是強調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的相似性,主張在相同環境中提供特別方法、透過各種服務、調整課程與教學方式、提供個別化教育計劃(IEP);並且鼓勵同儕間的教導與互動,讓特殊學生儘早接觸自然且真實的環境,而普通學生也能了解與接納有障礙學生,使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都能獲益。所以融合教育要經過縝密的計畫,配合足夠的支援系統,還要整合各項資源才能成功。

一個理想的融合學校,需要提供下列三種類型的服務給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必要的:這需要普通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協作,使特殊需要學生能夠在實際環境中學習,例如:

l   有計畫與策略性的教學方案

l   教導具體的內容

l   盡量讓他們參與課堂活動,或需額外的活動

l   維持課堂秩序

l   檢查家課

l   評估學習,記錄進度

l   促進以同學帶動同學的學習

l   與特別教師商討有關額外的課程需要

l   與特別需要學生的家長互動

支援性的:主要由合資格的特別教師提供。這些特別教師在有需要時支援特殊需要學生學習,他們也會協助普通教師教導,安排教材等。例如:

l   識別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l   有需要時協助普通課室教師

l   提供特別的教學技巧

l   為特殊需要學生提供評估

l   安排特別的學習材料

l   安排輔助教學器材

l   透過普通課室教師監督特殊需要學生的學習進度

周邊的:在有需要時學校應能協助家長尋找專家,例如提供評估、確認、輔導等服務。

但是,融合教育成功的因素是什麼?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