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融合教育--成功的因素

融合教育--成功的因素



融合教育要辦得成功,有何因素?根據專家所言:

首要是教師能力的培訓。要有效推行融合教育,所有普通的教師都應該對特殊需要學生的教育需求有所認識。最理想的是在師資培訓課程內已包含有關內容,這樣一般教師入職時,已有基本的能力在普通教室內教導特殊需要的學生。當然這些教師仍需要特別教師的輔助,而課室也需配備設施讓肢體殘障的學生可以就讀。

其次是要因材施教。融合教育不僅是將特殊生安置在普通班內,還要透過不同的教育方式,讓特殊生在普通班中充分地適應與學習。因此,教學方法必須是以孩子為中心。通常接受融合教育的孩子可分為四類:(1)孩子只有很輕度的障礙,普通的教師只需基本的訓練就可以處理;(2)孩子有輕至中度的障礙需要輔導服務;(3)孩子有中度/較嚴重障礙,需要特別資源以及在學習上需要定期的協助;(4)孩子有較嚴重障礙需要特別教師預先/直接關注與協助教導。因而,在融合課室裡必須按不同特殊生的個別需要,調整教學策略。例如第四類孩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特別教師的照顧。為了讓特殊學生能參與一般學生學習,在課程的安排上也需作一些特別的安排。

第三是各種人力、教材資源的交換與分享。這需要政府以及相關機構例如學校、醫院、提供服務的團體、專家醫護人員、甚至傳媒等通力合作。專家認為,融合教育應該是整個社區參與的計劃,其推行的素質如何,端看這些機構參與及互動的程度。

第四是父母的參與。理想的融合教育課程必須有父母的高度參與。父母及相關的壓力團體對提高融合教育的素質至為重要,同時也能推動社會上對殘障人士的接納。

第五是增進孩子對孩子的學習。雖然特殊學生需要普通教師及特別教師的教導,但是一般學生與特殊生之間相互產生正面的影響,則更為顯著。事實上,在某些學習範疇,一般學生是特殊生最佳的導師,他們在教導過程不但增強了自信,也加深了自己對該學科的認識,因而大家都能獲益。

最後,給特殊生的課程必須是構成整體普通教育系統的一部分。如前文所說,理想的融合教育是全體普通教師都有基本的能力處理特殊生。此外,特別教師也是所有學校不可或缺的。要融合教育成功,特別教師也應該納入普通教育系統內。



上述是專家的研究心得,我們若以此為準繩,就可知香港的融合教育遠未達標。然而,融合教育能否辦得成功,社會對特殊需要孩子的接納與包容更為重要。一位本港教師就曾慨歎:縱使該校有理念也有相關配套設施合資格教師,推行融合教育仍是困難重重,而最大的阻力是來自主流學校的家長對特殊生,以及融合教育的誤解。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融合教育--理念

融合教育--理念



最近因為大兒SS升中學的事,我們翻查了一些資料,對融合教育的理念有更明確的認識。

近年來社會所提倡的「融合教育」不是「統合」“Integration,” 而是指「全納」  “Inclusive” 分別在於前者只是讓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回到普通學校就讀,而後者是指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在入學時已被接納入主流教育中。簡單地說,前者是要特殊需要學生適應普通學校,後者則是學校作出調整以符合所有學生的需要。

融合教育是強調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的相似性,主張在相同環境中提供特別方法、透過各種服務、調整課程與教學方式、提供個別化教育計劃(IEP);並且鼓勵同儕間的教導與互動,讓特殊學生儘早接觸自然且真實的環境,而普通學生也能了解與接納有障礙學生,使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都能獲益。所以融合教育要經過縝密的計畫,配合足夠的支援系統,還要整合各項資源才能成功。

一個理想的融合學校,需要提供下列三種類型的服務給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必要的:這需要普通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協作,使特殊需要學生能夠在實際環境中學習,例如:

l   有計畫與策略性的教學方案

l   教導具體的內容

l   盡量讓他們參與課堂活動,或需額外的活動

l   維持課堂秩序

l   檢查家課

l   評估學習,記錄進度

l   促進以同學帶動同學的學習

l   與特別教師商討有關額外的課程需要

l   與特別需要學生的家長互動

支援性的:主要由合資格的特別教師提供。這些特別教師在有需要時支援特殊需要學生學習,他們也會協助普通教師教導,安排教材等。例如:

l   識別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l   有需要時協助普通課室教師

l   提供特別的教學技巧

l   為特殊需要學生提供評估

l   安排特別的學習材料

l   安排輔助教學器材

l   透過普通課室教師監督特殊需要學生的學習進度

周邊的:在有需要時學校應能協助家長尋找專家,例如提供評估、確認、輔導等服務。

但是,融合教育成功的因素是什麼?

(待續)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喜與憂

喜與憂



親愛的SS, JJ

JJ在學校School Fair裡舉行的Talent Show演奏木琴,以一曲迪士尼卡通「美女與野獸」內的Be Our Guest,” 再次獲得一至三年級組別的第一名!這首曲子既長速度又快,真要感謝姑姑的細心教導;而你有了清晰的目標後,這幾個星期都勤加練習。比賽那天看見你克服了賽前的緊張,以及面對人群時的焦慮,蠻有自信地拿著小音槌,隨著伴奏音樂輕快地在琴片上敲打,媽媽就知道你會有好成績!結果大家都贊賞你,你也洋洋得意地向我們展示獎品——迪士尼樂園一日遊!這是你努力的回報呀!想起你一年級期末在Talent Show上的表現(只是去年七月的事呢),真是進步了許多。




SS本來也以彈奏鋼琴曲參賽,可是在上個月的初賽中表現不如其他同學,因而未能晉級參加決賽。並且由於今年合唱團改在放學以後練習,你無法參加,結果School Fair裡只能觀看其他同學的演出。雖然你仍然高高興興,倒是媽媽為你不能在小學最後一年的School Fair中表演有點難過——孩子,不知道你今後還有這些機會嗎?

星期一那天早上,媽媽和爸爸到中學跟那裡的副校長及輔導老師,討論你申請該校的事。校長問爸爸媽媽對你六年中學的學習有何期望?將來會不會參加公開考試?我們很坦誠的告訴他:這些問題我們還沒有想過,我們很清楚你目前的能力限制,但也明白自閉兒的發展差異可以很大。你未來的路向,我們只能務實地、按著你的成長步伐一個個階段調整。可是校長與老師提到很現實的問題:中學的課程跟小學的分別很大,科目多,學生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老師,接受許多新的挑戰,你能跟其他同學一樣上課學習嗎?如果勉強把你放在課室內,對你是否最好的安排?

所幸學校並未拒絕你的申請,只是一方面會派出心理學家去你的小學觀課,了解你的情況;另一方面希望我們能夠訂出你的學習方案,讓學校方面研究能否給予你適當的支援。我們知道學校太新,沒有相關的經驗,可以提供給融合教育的資源不多。因此,爸爸媽媽唯有靠自己的努力,到處找資料做分析向專家查詢,想辦法為你訂出最可行的方案。

然而,回頭再看看你這兩天的表現,你因為爸爸今天要出差,前天哭哭啼啼;昨天晚上教你做一條簡單的算術,你卻一直雲遊,不是嚷著不會,就是敷衍了事,終於要爸爸媽媽都生氣了,你才肯正正經經做完。看見你的稚氣,媽媽不禁擔心——孩子,你有能力上中學嗎?



心情起伏的媽媽

20091118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轉載:家長宜向學校查實子女讀書身份,保障完成新高中機會

致: 各特殊學校家長教職員會主席及家長

                    事由: 家長宜向學校查實子女讀書身份,保障完成新高中機會

             自2009年4月下旬至今約半年時間,經過家長及各界人士的爭取,香港特殊教育作出了很多突破。

             初是,滿18歲智障學童在學權的司法覆核引起各界關注,敗訴觸發社會大量回響。家長為子女就學權奔波,初嘗示威、遊行、請願……無懼風雨、曝曬,不斷為子女爭取就學權益。

             繼而,立法會議員(不分黨派)為特殊教育議題,召開大大小小的會議,更動議向政府提出要正視特殊教育是全人教育,是我們子女應有的權益,並不應視作福利安排。

最近我們喜見教育局答應在來年增加學額,及落實以下兩項措施:
1. 撤銷18歲年齡上限﹔
2. 讓所有學生完成高中或校本課程

             本學年初,部份學校或許遵從教育局舊有的政策,安排部份學生跳班或就讀EYE,「大聯盟」得知教育局要求學校在未來兩週,從新呈報各學生所在之班別,有關身份將直接影響學生所讀之課程及未來留校時間,「大聯盟」建議家長從速關注以下事項:

1. 將學生跳班, 以便在18歲前完成高中離校: 現在教育局已撤銷18歲年齡上限,實沒有跳班的需要,請要求學校為你們的子女撥亂返正,恢復原應升讀的班別;

2. 部分適齡的新高中學生,被冠以延伸課程(EYE)的身份: 有關學生可能無緣學習新高中課程,留校時間也會局限於一至兩年,未能完成高中。家長應向學校查詢你們子女現時「身份」是延伸課程(EYE)還是新高中課程,如是延伸課程(EYE),宜促請更正為中四學生身份,以確保子女能有足夠時候完成新高中課程。


             家長們,如有查詢,歡迎以電郵(sepfederation@gmail.com)與特殊教育權益家長大聯盟聯絡,以便跟進。


我們一小步,孩子大進步;
請繼續努力為孩子爭取應有的就學權!


                                                                               「關注特殊教育權益家長大聯盟」

                                                                                                   主席:趙張麗文啟

                                                                                                           14/11/09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女同學的投訴

女同學的投訴



大兒SS的影子老師昨天告訴我們:SS班上的一位女同學C跟老師說她很不開心,因為SS經常跟著她,堅持要參與有她的那組活動,使她很尷尬,因為有同學嘲笑他們。她曾要求SS停止尾隨她的行為,卻無法讓SS明白,使她很是煩惱。老師一方面跟C解釋,另一方面也希望我們可以提些建議如何處理。

我們知道孩子們總有一天要面對這樣的社交問題,只是當這一天來臨時,我們還是有點措手不及。向來小女生要比同齡的男生成熟,何況SS社交能力更弱,語言能力欠佳,興趣狹隘,性子執拗,他無法理解自己的行為對女同學造成的困擾。但是怎樣跟SS說才不至令他難過,影響他面對同學時的信心呢?SS剛開始跟同學們有比較多的交往,如果處理不好,只怕他又會退縮了。

思前想後,考慮了一些方法。以下是外子寫給老師的電郵,很能說明我們的心情,跟大家分享。

*****************************************

Dear Miss K,

Thank you for your notes about SS.

They are no more little kids and socializing is getting more a complex issue for them.  SS is well intended, looking for friends and trying to make friends, in his own way and language, which always appear odds and are misunderstood.  (Fortunately he has a cheery face, happy soul and sunny smile!)  His language is delayed, interest limited and behavior rigid.  (But school life has helped him improve a lot!)  Just because of these difficulties he tends to repeat the same questions and do the same thing, whether he wants to start a dialogue, keep a conversation or show friendship or affection.  Adults can understand.  But his peers may not.  We as parents are asked the same questions, for example, about buses and cars all day throughout the week.  This is how he opens conversation.  He enjoys in doing so as he not only finds enjoyment in these, but also a relationship.  We are very tired, especially after a whole long day of work, but somehow we can enjoy in this type of not-so-usual dialogue as it is one of the limited ways to open up his world and help him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t’s a heart-to-heart communication.  Not a matter of plain words and language.  In the open contexts of the social world in which he has to be on his own, attachment and fixation somehow give certainty.  Unfortunately, these sometimes are not socially acceptable.

I think we have to handle this carefully, with the interest of both children in mind, and to approach the situation in a positive, educational way.  Let the children learn to see it as a matter of differences and preferences instead of right and wrong.  SS will be very upset too if he takes it as a matter of his wrong or being blamed.

Strategy 1

There is a need to keep a longer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children by not putting them in the same group in learning activities.  Guide and encourage SS to join a group which C is not in.  (But don’t highlight that it’s because of C.)  Ask him to find someone else as he has to learn to work with different people.

Strategy 2

Talk to C about SS’s difficulties and that SS has never meant to upset/ disturb her.  Unlike most of the classmates, SS takes longer time to learn to behave in a more socially appropriate way.  Let C think it this way: SS is never a trouble maker at school.  Ask her to think positive about SS and try to understand his difficulties.  There is no need to get upset.  I guess SS just wants to be included or wants a sense of togetherness with his classmates, especially his favourite ones.  I observed him for a while on the playground during lunch time after the Sports Day morning and I discovered that he just sat near but not very close to the girls (C, P, and others.) when having lunch.  He was very well behaved and didn’t mind when the girls left.  Sitting near together in a very loose circle is SS’s concept of friendship, even though there is no dialogue, or just monologue.  That’s it!  SS won’t ask for more than that!  It would be really kind of her if she could still say hello or goodbye to SS before and after school.  (I gues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when C and SS are in the same class.  Some of the classmates who have been with SS since Y3/ Y4 may know more about SS’s difficulties as I remembered that his class teachers had spent some time talking to the kids about SS.)  Inclusive education is always a two way process.

Strategy 3

Talk to SS in a positive way but got to handle it with care.  Don’t let him get the message wrong.  I have started a dialogue with SS already.  We want to see how SS would report and see this.  He doesn’t like JJ to follow him around as well.  There is a common point here.  We will make use of this to construct a “social story” for him to teach him more socially acceptable behavior.



Best wishes,

SS’ Daddy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再說恐懼

再說恐懼



說起恐懼感,最讓我們頭痛的是SSJJ對手提電話對恐懼。這些年來盡管我們用了許多方法,至今仍無法減輕。

SS害怕手提電話倒是事出有因。我記得他大概兩歲多的時候,有一回把玩我的手提電話時,忽然電話鈴聲大作,把他嚇哭了,自此他就很懼怕看見我的手提電話。後來每當任何人在他面前使用手提電話,他都要緊緊地掩住耳朵。就算我們早已把鈴聲改成音樂,或是他們的歌聲,SS只要看見我們講手電就要掩耳跑開。但他對街上其他人用手電,卻可以視而不見。

JJ並無這樣的不愉快經驗,她本來對手提電話沒有問題,只是大概看見哥哥每次聽見家裡電話響起就要掩耳跑開,久而久之,她也跟著害怕起來。無論我們如何解釋,或是乾脆不理會,JJ對手電的懼怕竟變本加厲。她甚至不用聽到鈴聲,只要視線範圍內有人在講電話,也下意識要掩耳躲避。最近家裡的電話一響,她不但要掩耳,並且跑到房間裡關上門,還把頭鑽進被窩裡。簡直就像隻鴕鳥!她對電話鈴聲的恐懼,也引伸至發聲的玩具,或是有聲響的圖書,甚至因為害怕而不肯進去玩具店或書店。

為了改變兩個孩子這些固執的行為,我們請ABA老師協助,一步步幫助他們克服。然而,他倆只能夠在老師在場的情況下,才控制住自己;老師一不在場,他們又故態復萌。街上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手電,為了令JJ出外時不會因害怕手電而表現得太異相,以前「蕊展計畫」的專家曾教我把JJ最喜歡的東西印成小小卡片,一見到有人用手電,就給JJ看卡片,從而教她轉移注意。這個方法不錯,但是如果JJ心情欠佳,就不奏效了。

兩個孩子對電話的恐懼,不單只引起尷尬、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我們也難以在電話中跟他們交談。SS近年來能夠打電話給爸爸,雖然只限於他打出,要他接聽就不行。JJ則只在對我們有要求時,才勉強願意打電話給我們說兩句,可是要她聽電話就絕對不肯。

有時很羨慕同事可以跟孩子們在電話中喁喁細語,我們不知哪天才可以。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轉載:維護智障學生就學權行動

各位關注智障學童就學權益的朋友:



                                       關注特殊教育權益家長大聯盟

                                           維護智障學生就學權行動


              大聯盟代表在11月2 日與孫局長會面,教育局原則上同意以學生完成應有的學制為離校的準則不受年齡限制。但在學額提供及實際需求,以及何謂學生的「真正需要」/「合理原因」準則上仍十分含糊,家長促請教育局盡快全面檢討特殊教育政策。


             何秀蘭議員於11月11日()將在立法會提出特殊教育政策的動議,大聯盟呼籲各位家長出席支持,喚起更多議員及社會人士的關注,維護子女就學權利。            

                 20091111(星期三)

                         :上午10:0011:00

                         :立法會門外(示威區)


                  請各位廣傳。亦請各位盡快填妥及傳真回條,時間緊逼,懇請見諒!

                                                 傳真號碼:26750378
                            請各位踴躍出席支持行動! 

動議內容                                        
1. 放棄以福利角度思維處理特殊教育;

2.     調撥資源委託專上教育機構就本地特殊教育需要進行研究,以作為重新制訂政策的基礎;

3.     全面評估本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人數;

4.     檢視特殊教育學校的設施,並因應最新的服務需要及學校的實際運作情況而作出更新;

5.     確保每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均有機會入讀新高中,並為智障學生提供津助教育直至22歲;

6.     檢視師資培訓及專業進修的課程內容,因應特殊學校及融合教育的需要,提供合適的人才培訓;及

7.     為全港幼童作特殊教育需要評估,盡早為有需要的學童提供適切的治療及支援服務。

                                           ******  歡迎家長個別報名******

            關注特殊教育權益家長大聯盟

 1111日支持何秀蘭議員動議
報名回條


學校/服務單位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職位(如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電話:_____________  傳真:_____________ 

電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在適當地方加 ü

c 本人/校將會出席以上行動,人數為 ______ 人。

c 本人將會出席以上行動。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恐懼

恐懼



小女JJ是亞氏保加症,她對一些事物常表現出莫名其妙的恐懼。

比如她很害怕去別人的屋子。其實小時候她並不害怕,但到了兩歲九個月大左右,她開始表現很恐懼。即使我們每個星期天都去看奶奶,有段頗長的時期,每次她都要在奶奶的門口磨蹭很久,無論如何堅決不肯進門。結果我只好強行抱她進去,她總是大哭大鬧一陣子,安靜下來後又若無其事。她本來自20個月大開始,每星期一次到另一座的老師家裡,跟兩個小朋友一起上廣東話playgroup,一直都沒有問題。可是上了一年半以後,忽然有一次到了樓下就大哭,以後怎樣也不肯再去老師的家。終於 playgroup要移師來我們家上,她就很樂意繼續。

因為JJ不肯進別人的家門,好幾次使我們很尷尬,頗長的時間都不敢帶著她去親戚朋友鄰居家串門。這兩年孩子們的情況好些,我們也只能去餐廳、茶樓、會所等地方舉行的聚會。去年一位鄰居邀請我們一家去坐坐,她家的孩子跟我們的都認識,SS以前也曾去過他們的家玩。所以當我告訴SSJJ時,他們最初顯得很雀躍。可是當我們到達鄰居的門口,JJ就開始害怕得哭了,無論如何都不肯靠近,連帶SS也害怕起來,我們軟硬兼施,都無法把他們請進鄰居的家門口,只得掃興地離去。

JJ至今仍無法解釋她到底恐懼什麼,但我們覺得問題始終要解決,否則很影響社交發展。所以去年暑假我們請ABA老師幫忙,找時間帶兩個孩子去那位鄰居家跟她的孩子玩。老師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兩個孩子終於克服,可以在那位鄰居的屋子裡玩了。不過,我們還未帶她去探訪其他人的家。

我們的屋苑在萬聖節有活動,是帶小孩子去一些登記的住戶取糖果,兩個孩子也想參加,我就讓他們跟著去,起碼可讓JJ多看幾家人的屋子,希望能消除她的恐懼感。但是去年,JJ只跟在一大群小朋友的後面,連糖果也不敢走近人家門口拿;SS光想乘電梯,其他的都不感興趣。終於兩個孩子走了一圈沒拿到幾顆糖果。

今年孩子們還要參加,這回情況好多了。JJ不但走在最前頭,還要探頭看別人屋裡的擺設,要我們一再催促才肯離去;SS也會主動討糖果了,雖然可以到各座乘達電梯仍是他最大的樂趣。結果兩個孩子都滿載而歸,但輪到我頭痛如何消滅那些糖果。

現在還不知道JJ是否已經克服對別人屋子的恐懼,也許今年聖誕節可以嘗試讓兩個孩子參加一些家庭聚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