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今年夏天——JJ小學畢業了


 親愛的JJ


……

今年夏天是個充滿希望的季節 我們就要說再見
不知何時會相見 曾相處的畫面 不停重複上映在眼前……

畢業晚會上,你站在台中間,跟同級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們,一起用普通話唱著這首優美的畢業歌。你們的歌聲充滿離別的傷感,臉上卻仍掛著笑容。台下媽媽早已忍不住熱淚盈眶
:想起哥哥和你剛進小學的情境,我們的忐忑;有好幾年你總有幾回在學校鬧情緒,吵得人所皆知。可是這些年來你們倆一直獲得老師同學們的愛護和幫助,一步步地走來,終於你也即將小學畢業,要邁進另一個階段了……我們既感慨又感恩!


今年夏天有種令人不捨的感覺 徘徊在你我之間
抹去彼此流下的淚水 重新展開笑顏 各自踏上錦繡的明天……


是呀!孩子,爸爸媽媽也很不捨。你和哥哥都唸小學的日子,是我們一家最美好的時光(相信你們倆都有同感!)。學校給了你們各種的機會,讓你們能夠跟其他同學一起學習、交流、演出。牆上的電視機畫面裡,展示著你們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活動照片,那一張張稚氣的幼兒圓臉孔,今天已成為一個小紳士、淑女,溫文爾雅地站在台上演唱著,憧憬著未來。


友情 不曾離去 我想起從前 好多美麗
人生不一定會一切順利 但我會將你放在心裡 替自己打氣……


真感謝同學們對你的包容,盡管你的脾氣大,卻有跟你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在你身邊提點、協助你。今後的路不會平坦,但媽媽深信她們仍會在你身邊,就像哥哥的好同學們。


還記得你在小學一年級時,在學校的才藝比賽上演出木琴嗎?那次你忽然點了一位高年級的男同學上台陪你呢!後來在三年級的才藝比賽上再次彈奏木琴獲得第一名,此後就無論如何都不肯在學校演奏木琴了。這回班主任邀請你在畢業晚會開始時演出,你竟欣然答應,還選了剛學會的古典樂章。媽媽本來擔心你練習的時間不夠,恐怕你會太緊張,曾建議你彈一首舊的,但你堅持。結果這一晚你自信地、流暢地彈奏出來,獲得全場雷動掌聲。


今年夏天是個離情依依的季節 我們友情到永遠
對你說一聲再會 輕輕畫上句點 最美的句點


這確實是最美的句點!親愛的JJ,前面的路縱使崎嶇,但你滿載的祝褔,足夠裝備你去迎接任何挑戰!願天父繼續帶領你、保守你!




愛你的媽媽

2013623日晚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關於融合教育的誤解 (下)

關於融合教育的誤解 ()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接納與尊重差異是強調有特殊需要(SEN)學生和普通學生的相似性,主張在相同環境中提供特別方法、透過各種服務、調整課程與教學方式、提供個別化教育計劃(IEP);並且鼓勵朋輩間的教導與互動,避免SEN學生孤立,儘早接觸自然且真實的環境,將來更容易融入社會;而普通學生也能從日常接觸了解與接納有障礙學生,使SEN學生和普通學生都能獲益。
真正的「融合教育」不只是「統合」“Integration,” 而是指「全納」  “Inclusive” 分別在於前者只是讓SEN學生回到普通學校就讀,而後者是增強主流教育體系職能,從而顧及所有學習者的需要。

事實上,融合教育不單令SEN學生在發展與認知上躍進,同班的普通學生也獲益。根據美國Wang(1996)綜合三年德薩斯州融合教育的實施結果發現:

1.    融合班的一般學生在標準化測驗分數上,超出國家常規的標準。

2.    特殊學生並沒有對一般學生的成就造成負面影響。

3.    融合班的一般學生的閱讀和數學表現均比非融合班的學生來得好。

4.    融合班的特殊學生,其成績表現有進步。

5.  特殊學生和一般學生之間,在行為和教室活動表現上並無明顯的差異,兩組學生均表現出適當的班級行為。

6.    教師、支持人員、特殊學生與一般學生間均有較多的互動。

(資料來源:引自Inclusion and School Reform: Transforming America’s Classrooms, Lipsky & Gartner, 1997, p. 185)

加拿大、歐洲、台灣等地都有類似的研究和結果。


其實前述教育學院的報告中,大部份受訪SEN學生表示師生及同學之間關係良好。與朋輩的關係方面,逾八成SEN學生覺得同學對他們的態度友善,同學之間也能互相幫助和學習,並欣賞別人的不同之處。校長、教師都認為SEN學生能有朋輩關係和群體活動。朋輩之間的互動學習,很多時候比教師更有效,也是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優點。我兒SS一直在融合學校就讀,他在學習能力上的提升,他的同學們居功不少。

確實至今香港大部分教師在融合教育或處理SEN學生的培訓仍不足夠,要有效推行融合教育,所有教師都應該對SEN學生的教育需求有所認識。最理想的是在師資培訓課程內已包含有關內容,這樣一般教師入職時,已經具備基本的能力在普通教室內教導SEN學生。可是目前香港的師資課程中,融合教育還只是選修科目。許多在職教師固然願意接受培訓,然而他們往往為應付課程改革、校外評核、基準試等等,而疲於奔命。但是若因師資培訓不夠而覺得SEN學生應該去特殊學校接受「特殊教育」,那是本末倒置。
香港政府從2003/04學年開始推行「新資助模式」計劃,按照每間學校SEN學生人數和個別學生問題的嚴重程度,提供津貼給學校。學校可以與非政府機構聯繫,獲取支援服務。當然,這些資助仍不足夠。據悉,政府在特殊教育領域的支出,1999/2000學年撥款1100萬,2000/2001學年撥款2200萬。此後,教育局在特殊教育領域獲得的實際撥款一直維持在1400萬左右水準。其實,如果社會願意投放多些資源給融合教育,SEN學生會更容易投入社會就業,而非只能去庇護工場,這樣社會成本反而相應減少。

有人認為既然融合教育那麼多問題,建議集中SEN學生在「特色」學校。可是SEN學生種類既多,需要和困難亦不同,那是否要有自閉症學校、讀寫障礙學校、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學校、弱視弱聽學校……?每區要各開辦一所?這跟特殊學校又有何不同?學生如何跟普通學生共融?不要忘記,根據聯合國殘疾人士權力公約24殘疾人士可以在自己生活的社區內,入讀融合學校,並得到適合個人情況的有效支援。」

許多SEN學童的家長害怕孩子被標籤和歧視,而不敢告訴學校學童的問題。但是家長應明白孩子發展的需要以及權利,同時學校/老師也需要跟進兒童的教育需要。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第23條列明:「締約國確認身心有殘疾的兒童應能在確保其尊嚴、促進其自立、有利於其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下享有充實而適當的生活。」而第29條則說明:教育兒童的目的應是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香港的融合教育推行還不理想,是政策上的不足,並非融合教育本身的失敗。或許,香港首先要確認每一個孩子,無論是否有特殊需要,都有同等的權利,受同樣的重視。



**************************

融合教育制度下殘疾學生的平等學習機會研究報告摘要 (平等機會委員會)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關於融合教育的誤解 (上)


關於融合教育的誤解


月前看到報章有篇報道的標題「融合教育害自閉兒」,我倒抽一口氣。報道內文指有自閉症學童家長哀嘆「學校的教育方式對自閉症學童絲毫無助」,「政府鼓吹融合教育卻不得其法,只有令孩子身受其害。」其實家長並非認為融合教育了自己的孩子,只是在香港融合教育實施了超過十年仍不理想。但從報道可見記者不了解融合教育,並且倒果為因。

最近平機會公布了一項委託香港教育學院做的「融合教育制度下殘疾學生的平等學習機會研究」,也引發起立法會以及報刊、論壇上不少關於融合教育的討論。縱觀各種言論,可見許多人對融合教育有下列的誤解:


  • 大部分有特殊需要(SEN)學生的學習能力所限,所以他們應該去特殊學校。
  • SEN學生既然要入讀主流學校,他們自己要能適應主流學校環境教學。否則就應該去特殊學校。
  • 大部分香港教師缺乏專業培訓,沒有能力照顧SEN學生的學習。如果SEN學生在特殊學校接受「特殊教育」,教師受過專業培訓,相信SEN學生可有更好的學習。
  • SEN學生的性格、行為和思想上可能和普通學生有些不同,令他們不能融合在普通學校的學生之中,自己會感到被孤立,可能更會加重他們的身心障礙,令他們會覺得自己被歧視。
  • 如果學校投放資源在特教生身上,那麼普通生的資源就會減少了,這對普通生不公平。
  • SEN學生在學校裡/班上,會拉低整體學校/班上的成績。
  • 既然融合教育問題重重,不如開辦特色學校,集中讓SEN學生入讀。
  • 如果告訴學校/老師自己的孩子有特殊需要,他們會被標籤/歧視。

有特殊需要SEN學生的類別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ADHD) 、自閉症(ASD)、溝通障礙(CD)、情緒行為問題(EBD)、聽覺障礙(HI)、智力障礙(ID)、肢體殘疾(PD) 、特殊學習障礙(SLD)、及視覺障礙 (VI) 等。在香港,能入讀主流學校的主要是輕度身心障礙的學童。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