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上中學的頭三天,我們已看到他要面對的挑戰不比我們預期的少。課程深了、科目多了不用說;每節課要看時間表轉換課室,按不同科目帶相關的作業簿;每科老師都有不同的規矩要遵守;還要學習在手冊上記下家課,什麼時候交;午飯小息時間跟以前完全不同……以致SS每天回來都累得不得了。不過這些都有影子老師協助他,然而問題仍然出現在午飯時間。
SS的小學沒有小賣部,全校師生都要自行帶午飯回校,然後在學校安排的時段進食。但中學有小食堂可以買午餐。SS之前參觀中學時,也曾在老師的安排下,在食堂買午餐,SS很期待。但我們一來怕SS胡亂買零食,二來也想把「買午餐」作為獎勵;於是我們一直跟SS說,如果他每星期一至四在學校表現得好,我們就會給他錢,讓他星期五可以在學校買午餐。
可是第一天他從學校回來,我們發現他只吃了很少自己帶去的午餐。這很不尋常,因為近期他大概發育,食量比以前大很多。我一再問他有沒有吃午餐、吃了什麼?他只是支吾以對,我當時還以為他太累。第二天他只吃了帶去的水果,其他都沒有碰。原來第一天他大概跟著其他學生去排隊拿午餐,但沒有錢付,結果一位老師替他付了。有了第一天的免費午餐經驗,他第二天又去小食堂排隊,終於是另一位老師請他。影子老師發現他在吃食堂的午餐時,問是誰買給他的,SS怎也不肯講。要到回家後ABA老師查問他,他才和盤托出。
我們和ABA老師連忙跟SS反覆解釋,令他明白要到星期五我們才會給錢買午餐。SS告訴我前兩天他都只是買了午餐及喝自己帶去的水;為免他不懂找錢,星期五早上我給了SS剛好買午餐的錢。這天他可以買午餐了,影子老師說開頭很順利,直到他要求加上飲品,但老師跟他說他身上的錢不夠買,SS卻回答: “Dad can pay. Dad has money!”

我們也知道孩子們沒有金錢概念,平時跟我們外出就算要去便利店,也只是用「八達通」。為了讓他們明白金錢價值,一年多以前我們已經請ABA老師把平時獎勵的獎章,改為用由我們預備的硬幣。孩子們下課後可以用這些硬幣,向菲傭Auntie「購買」特別的零食(當然也是我們預備的)。這個方法既能幫助孩子們認識金錢價值,還能讓他們學習加減數、找錢等;他們若想買些「貴」的零食,自然要把錢存起,這樣也學到儲蓄。一年下來,孩子們對金錢的概念進步了不少。只是,如今看來應用在實際生活上,還需要更多的練習。